花蓮立霧工作室「藝術家作為「原」住民」駐村計畫
駐村期間2015年9月至2015年11月
在「藝術家作為『原』住民」計畫裡,一個駐村藝術家如何成為「居民」(resident)?這短暫的停留,頂多是長時間的旅居,即便是平行生活,仍舊是一個模擬的的姿態。但在這短暫的時間裡,如同我認為創作要擺脫那些資本意識、主流架構,在有限的資源裡,在陌生的環境裡,理出一個概略整體,開創出不同於既有脈絡的創造;非廣泛的做社區推動,而是在機緣下,或是在偶然的相逢裡,甚至是文化衝突裡產生新敘事。
在影像工作坊的第一天,其實展演就已經開始了。
我思考著場所、空間及空間中出現的人,在這裡面有許多的轉換。嘉里村地理位置並不像偏鄉,距離市區又近,看起來就像一般住宅型社區,人的流動應當是相當頻繁,對象限定村民似乎太封閉,所以對應這個空間,觀察出有某種程度的尷尬狀態:要社區不社區的,要對外又不對外,但這尷尬的狀態反而成為一種特色,反映出它自身的當代傾向,這個和主持人一樣年輕的藝文空間,它也有機的在成長著。
在內部空間上,展覽空間我轉為居住生活空間和影像工作坊,這裡有被刻意鋪陳:灰色調組成的沙發床、地毯與坐墊,使用的電線還像布展一樣的收邊,這一切看起來簡潔的陳設就像畫框或臺座,去乘載藝術生產的過程與發生。而參與的成員,我特地開放村外的名額,希望能與村民彼此刺激,也不經意地產生了一組從國中生到阿嬤的超級組合,互相交換生活影像經驗,並在很壓縮的時間裡,引導大家如何將影像化為材料去創作,以及舉辦展覽,這時候我退居一個展覽的幕後,素人成員成為藝術家,我則是藝術家助理。
場所、空間與人來來回回的置換,目的似乎是最終的成果展,但最在意也最重要的當然是過程,且影像在這裡成為事件也成就事件;藉由這樣微型的聚合在嘉里村,抽樣式的呈現花蓮城市的樣貌,讓薄質的影像,撐起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厚度。
參展者介紹
葉秀英+胡玉珠(嘉里村居民)
〈記憶的線條〉,單色線條畫 19.5x27.2cm X10幅
作為一組在社區活動很活躍的銀髮長輩,為我們揭示關於世代不同的影像經驗,個人珍貴的生活照,在提供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話題間,回憶也在時空中穿梭。那看似無爭的歲月,此刻化為樸拙的線條。
我需要海因為它教導我:我不知道我學習音樂或意識使然:我不知道是海浪還是深邃的生命抑或瘖啞的聲音,還是炫目教人遐想的魚群和船隻事實是當我像被催眠一樣沉睡時我便神遊在宇宙的波濤裡* --聶魯達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