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2日

競技場 Arena


2012年,影像,7' 51"
*本影像作品非經作者授權,不得任意轉載與公開播映。 Works without the author's authorization, shall not arbitrarily reprint and open broadcasting.

因為一部泰拳練習場紀錄片的引發,去進行一個探訪原住民部落的拳擊練習場的對話影像。像是藉由兩個地點的聯繫而進行的旅程,去簡單繪製一個社會的地理景觀;而競技場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像是個舞台,上演的是如何選擇生存的現實,想揭示的內容或隱或現,去等待似乎可想像的後續鋪陳。

"Arena", 2012, Video, 7' 51"
These are images from a documentary film of a Thai-boxing practice arena in Ching-Mai, forming dialogues to a boxing practice rink in an aboriginal tribe located at the foot of a mountain in southern Taiwan. Through the connection of the two locations, a simple social geographical spectacle is thus delineated. The boxing arenas are in a sense like performance stages, whereupon the live show we witness reflects the reality of survival and the audience becomes the authoritative viewers, offering the narrative and characters of the story fictional and realistic qualities.

網路公播活動 Facebook Premiere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20761247942664/


2012年10月6日

seeing@SiteLay 72影像創作工作坊發表展


seeing,是我們每日生活中的觀看行為,SiteLay 作為閩南語『西螺』的發音;site 的字義為地方、所在地或一特殊場域,lay 有放置、陳設或形容外行與世俗的意味。一些人群聚在這裡,他們大部分不是專業創作者的在地人仕,卻願意嘗試與挑戰這樣的影像創作計畫。在這裡,透過數位媒介的操作,去詮釋每位參展者所關注的,在所處相同的時空與熟悉的生活片斷中發掘觀點,拼湊出共同記憶裡的文化線索,運用不同觀看的角度,同構共鳴於光影書寫背後的知面,希望進行一種原初的、當下對攝影的認知,去直覺性展現參展者的視界、與我們分享的『觀看』。

誠如《觀看的實踐》一書指出「觀看」是一種實踐;而觀看的實踐表現在於「觀看是主動為這個世界製造意義」。

展場紀錄 Exhibition image record

2012年4月14日

32根燈管


尺寸:依場地
媒材:日光燈管,限定空間,20051021-20060321(時間材料)
創作年代:2012
展出於:19991221>20130421 | PART ONE,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2012.4.14-5.13
展覽紀錄連結


│本事
「19991221 > 20130421 | PART ONE」為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以下簡稱打開)位於城中藝術街區進駐空間的最後一檔展覽,打開的歷史等分為32段,邀請過去11年來曾經、以及正在參與打開的32位藝術家,合作實現一個結合空間和時間條件的展覽計畫,除了作為獨立與集體創作並進的工作策略,也用以重新評估、重建和回憶打開各個時期的故事片段;那些被遺忘或埋隱在這場華麗冒險中的幽微時光。

自述
我在這個展覽計畫中,被分配到的時間段落為20051021-20060321那時我大一你無法想像一個有點年紀的藝術愛好者,剛踏入某種可以讓你確立進入了藝術圈時的那種新鮮與興奮感;我誠實的回應了這個時間材料:那一道道炫目冷調的光芒,並且在未來與回到過去間穿梭。

相對於分配到被戲稱「蟑螂間」空間,它一直是這個藝術空間的邊陲,總是被堆放雜物、晦暗髒亂的地方,有幾個展覽甚至將它封閉起來。我決定不對這個空間作任何改變,只藉由32根燈管去展現它原有的樣子,也是我對共同參與的32位藝術家盡全力使這個地方綻放最後「美麗」的致敬。

2012年1月1日

「一間小屋;」張恩滿創作發表



展場紀錄
開幕趴篇 

│地點:台東縣大武鄉大鳥村308號
│展期:2011/12/23~2012/12/26


「一間小屋」裡,藝術家歷經半年的蹲點生活與有機性的開創工作,在使用權交還給部落族人前,舉辦了「不是離開而是延續之歡樂派對」,於2011年聖誕節與部落溫馨共渡。

在2009年個展「展一間;」陳述了一種對於空間與家的想望,現實中的混亂也從自身延伸到展場;2011年「一間小屋」是前述慾望的還魂,而那個混亂也從台北到了台東;藝術家孤獨薄弱的身體作為探測器,測量出這個場域的架構與生態。在這裡,「一間小屋」不是一個固定地點或一個固有建物,它代表的是一個想像的投射與奮力的實踐,即使失敗也產生出那個價值與意義。

-- 將來,我期待以不同方式,仍舊是詩意的回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