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Live Art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Live Art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2月10日

回家 III ( Go Home III )



創作年代:2011
尺寸:約8分鐘
媒材:Performance Art
展演紀錄連結(靜態)
展演紀錄連結(影片)

【展演資訊】
2011 TIPAF–Theater Piece III
日期:2011.12.3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台北。

布條是多麼的普遍代表文化建設的最初與最終績效;
部落的青年是多麼渾然天成的優秀,砸奶油派又是多麼令人歡娛。
藝術家的身體成為工具,也真實且殘忍的,
反射出這個文化政策制度的架構與生態。

看看輕薄的蚊帳,怎麼樣也成不了一個家的事實。



2010年10月18日

現打蝸牛 Fresh Snail

 

身體與食物」,鳳甲美術館,台北
臨場藝術,20分鐘

身體行為處於類似料理節目的場景,並非意圖集合食材,去作為一個線性完成的流程,而是處理一個主要食材的思考。「現打蝸牛」一詞來自台灣東部省道旁常見的招牌,「現打」取自台語「現殺」的意思,意指保證食材新鮮可口。而蝸牛這個外來種,現打之後,體內有著滑稠且難以處理的黏液。這個特殊的黏稠介質,除了串連起了藝術家對於從小離異的母親之記憶,還擴及至這個蝸牛物種與台灣土地的關係。

"Fresh Snail", Live Art , 2010, 20 mins.
 "Live Art: Body and Food", Hong-Gah Museum, Taipei.

One of the main ingredients of thought processing.
Snail often appear in eastern Taiwan restaurant, on-site crushing snails is a big selling point for processing, ensuring its freshness.
And this alien snail, the body thick and difficult to deal with slippery mucus.
This special viscous media, in addition to serial divorced from the artist's childhood memory of mothers, but also extend to the land snail species, the relationship with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