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駐村創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駐村創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6月4日

馬賽克傳說─能盛興工廠初探 Legend of Pixelated - Preliminary research of Neng-Sheng-Xing Factory


Video, 21’ 45”, 2016
*本影像作品非經作者授權,不得任意轉載與公開播映。 Works without the author's authorization, shall not arbitrarily reprint and open broadcasting.

能盛興工廠位於台南,是一棟荒廢二十年的三層樓長屋,被一群年輕人整理翻修,成為他們實踐某些理想的基地,並對外開放做多元活動的場所。而空間與人密不可分,或因人而成就的空間是一個接一個的過渡,持續進行的有機狀態航向某個夢土,或心所嚮往的:烏托邦。

藝術家在能盛興工廠短期進駐的一個月裡製作影片,採訪女性成員們描述她們最喜愛的地方,穿插男性口白以一位虛構人物作串場。藉由身體實踐力十足的能盛興工廠成員,以及所連結的社群,淺談台灣近代藝術的發展脈絡,並對所謂的藝術圈做反身性思考。

Neng-Sheng-Xing Factory is located in Tainan, Taiwan. It’s used to be an abundant 3 levels building over than 20 years, now it’s not only a base of dream, but also a place with multi-activities to public after a group of young people refurbished i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 and human is strongly related, a space formed by people are the continuously transitions. These transitions are leading with the organic status to a land of dreams or we can interpret it in a more specific definition: Utopia.

The female members described their favorite places when the artists filmed the interviews during the one-month term residency at Neng-Sheng-Xing Factory, they also mixed a male narration as imaginary character in the film. This video is trying to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and history of Taiwan Modern Art and offering a reflexivity thought to art circles by the team members of Neng-Sheng-Xing Factory’s practice force.  (Translator: Daphne San)

2015年11月13日

「輕薄之力」- 素人影像創作展


花蓮立霧工作室「藝術家作為「原」住民」駐村計畫

駐村期間2015年9月至2015年11月

在「藝術家作為『原』住民」計畫裡,一個駐村藝術家如何成為「居民」(resident)?這短暫的停留,頂多是長時間的旅居,即便是平行生活,仍舊是一個模擬的的姿態。但在這短暫的時間裡,如同我認為創作要擺脫那些資本意識、主流架構,在有限的資源裡,在陌生的環境裡,理出一個概略整體,開創出不同於既有脈絡的創造;非廣泛的做社區推動,而是在機緣下,或是在偶然的相逢裡,甚至是文化衝突裡產生新敘事。

在影像工作坊的第一天,其實展演就已經開始了。

2014年5月6日

和平國小祖母綠食譜 Snail food book by Hoping elementary school


祖母綠(cumuli)是阿美族語「蝸牛」的意思,每當下雨過後,或是清晨有露水時,都會看到的從日治時期引進的物種:非洲大蝸牛。而位於台東縣成功鎮的和平國小,是個有著20位學生的迷你學校,鄰近社區以阿美族族群居多,藝術家在短期進駐一個月的期間,便以祖母綠(cumuli)作為主題,與小學生們一起挖掘屬於在地的料理。

駐校紀錄

2012年10月6日

seeing@SiteLay 72影像創作工作坊發表展


seeing,是我們每日生活中的觀看行為,SiteLay 作為閩南語『西螺』的發音;site 的字義為地方、所在地或一特殊場域,lay 有放置、陳設或形容外行與世俗的意味。一些人群聚在這裡,他們大部分不是專業創作者的在地人仕,卻願意嘗試與挑戰這樣的影像創作計畫。在這裡,透過數位媒介的操作,去詮釋每位參展者所關注的,在所處相同的時空與熟悉的生活片斷中發掘觀點,拼湊出共同記憶裡的文化線索,運用不同觀看的角度,同構共鳴於光影書寫背後的知面,希望進行一種原初的、當下對攝影的認知,去直覺性展現參展者的視界、與我們分享的『觀看』。

誠如《觀看的實踐》一書指出「觀看」是一種實踐;而觀看的實踐表現在於「觀看是主動為這個世界製造意義」。

展場紀錄 Exhibition image record

2012年1月1日

「一間小屋;」張恩滿創作發表



展場紀錄
開幕趴篇 

│地點:台東縣大武鄉大鳥村308號
│展期:2011/12/23~2012/12/26


「一間小屋」裡,藝術家歷經半年的蹲點生活與有機性的開創工作,在使用權交還給部落族人前,舉辦了「不是離開而是延續之歡樂派對」,於2011年聖誕節與部落溫馨共渡。

在2009年個展「展一間;」陳述了一種對於空間與家的想望,現實中的混亂也從自身延伸到展場;2011年「一間小屋」是前述慾望的還魂,而那個混亂也從台北到了台東;藝術家孤獨薄弱的身體作為探測器,測量出這個場域的架構與生態。在這裡,「一間小屋」不是一個固定地點或一個固有建物,它代表的是一個想像的投射與奮力的實踐,即使失敗也產生出那個價值與意義。

-- 將來,我期待以不同方式,仍舊是詩意的回到這裡。

2011年5月25日

一間小屋;


「一間小屋」坐落於台東縣大武鄉大鳥村,它既是工作室也是主要作品,將是某種生活實踐的起點與發射。以一個思考創作的方式,去思考空間並將它視為有機體,背棄那些沸沸洋洋的企圖只想以最平凡的樣子出現。

一間小屋的紀錄網站:http://pacavalj-shouse.blogspot.tw/